我的孩子狠狠打了我一巴掌,她不但不聽我的話,還會積極抗拒我所說的每一件事,直到我學會正念教養這件事

我身為母親的最偉大勝利,都是源自於失敗的那些時刻。

當時我坐在樓梯前的走廊上哭泣,淚如泉湧地嚎啕大哭,讓我的整張臉變得又紅又腫。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的內在好像被狂揍了一頓。我的兩歲女兒也在哭,因為我的憤怒嚇到了她。她的哭聲鑽進我心裡,又突然引發了另一波令我喘不過氣、涕淚縱橫的嗚咽,我不得不在木地板上蜷縮成一團,將臉埋在手掌裡。

誰說過教養會是這樣的感受?沒人說過。它應該是充滿了柔焦畫面般的溫柔時刻,我滿懷愛意地望著我的孩子,不是嗎?

我到底是哪裡不對勁啊?

我擦乾眼淚,用袖子擦了擦紅腫不堪的臉,我覺得自己全身被榨乾了,整個人瑟瑟發抖。然後我深呼吸了幾口氣,起身打開房間的門,給她一些安慰。

就是在樓梯前走廊的那一天,我的旅程正式起航……

教養的真相

在大女兒出生前,我對於如何教養小孩有很多看法,在我的想像中,孩子會迫不及待去做我要求他做的事,不會頂嘴。我會慈愛而堅定,我們會相處得很愉快。我的腦海裡還會浮現我們平靜而安詳地一起逛博物館的畫面。

但現實狠狠打了我一巴掌!我的孩子不但不聽我的話,還會積極抗拒我所說的每一件事,我們每天爭執不斷。我和天生冷靜的丈夫,開始將她視為一顆迷你的定時炸彈,任何事都能讓她大鬧脾氣,引爆一場數小時的嘶吼尖叫。全職在家與她相處的我,變得非常神經質,覺得精疲力竭。我的孩子怎麼了?為何會這樣?沒過多久,我自己的鬧脾氣秀也開始上演了,真是一團糟啊!

當時,我不知道自己正在複製我父親的脾氣,延續著一個世代相傳的模式。

坐在走廊前地板上的那一天,我有兩個選擇:一是感到羞恥,責怪自己,陷入絕望深淵;或者,我可以接受發生的一切,從中學習。

我接受了自己的憤怒,讓它做我的老師,探討自己「為何」會被引爆。我領悟到,若選擇要盡力做好教養工作,就必須更冷靜,減少情緒化反應,而且必須以更巧妙的言語來回應女兒,而不是使用責罵的字眼,讓情況更加惡化。

今天我和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大女兒,關係空前地親密。雖然我難免會有感到挫折的時候,但極少會對她或小女兒吼叫。事實上,孩子們會主動合作,不需要我祭出任何威脅或懲罰,而且百分之九十八的情況皆是如此。

怎麼會這樣?一切都是因為我所認真運用的實用策略,是汲取自正念、疼惜的溝通與衝突解決技巧。

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如果我能翻轉自己那重複失敗的困境,與孩子建立起一個穩固、慈愛而親密的關係,那麼你也可以做到。

其實沒有完美的爸媽

身為父母,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是,自己永遠必須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應該輕輕鬆鬆就能料理出一頓健康的午餐,維持一個整齊清潔的家,讓每個人都井然有序,而且做這些事的時候還要看起來精神抖擻。我們「應該」要和孩子保持美好關係,因為「完美」的父母總是很慈愛、有耐心,而且和藹可親。

但現實的狀況是,有時候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不耐煩,會大聲吼叫,還會做出刻薄的舉動。對多數人而言,光是想到這些過失,內心就會產生一股無法忍受的羞愧感。然而,你可以選擇繼續沉緬於這種感受,也可以選擇利用它做為學習和改變的催化劑。

《正念教養培育好人》作者杭特.克拉克-菲爾茲(Hunter Clarke-Fields, MSAE)提供了一個更心平氣和、更體貼的親子互動模式,可以讓你與孩子的互動上可以更圓融、更有愛。

爸媽們,加油!

文章整理自《正念教養培育好人》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