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你是個六歲孩子,將零食、玩具散落在地板上,而你此刻的心思正陷入某件事裡,導致你忘記將這些垃圾、雜物收拾乾淨了。
然後,你聽到了來自父母的回應:
「馬上給我撿起來,我不想看到亂七八糟的東西留在這裡。」(命令)
「如果你現在不撿起來,我就減少你使用手機的時間。」(威脅)
「你應該清楚,不該把亂七八糟的東西留在地板上。」(責怪)
「如果我是你,我會在結束後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清理乾淨。」(建議/提供解決辦法)
當你聽到這些話語時,感覺如何?你想要跟配合父母嗎?還是心中感到些許的怨恨?或許你的答案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
如果你仔細看看以上的「不巧妙語言」,一定可以發現當中的一個共通點:這些訊息全是關於「你」。
孩子通常會將這種「你訊息」(you-message)解讀為一種批判性的評價,而這常會激發出怨恨的感受。
請想一想:如果我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例如我很累、很暴躁,但因為到處都是孩子的東西而無法好好享受生活空間,這是誰的問題?當然是「我的」問題。
然而,我們卻會用一堆「你訊息」來表達自己,並在這個過程中去攻擊孩子。相信你已經可以想見後續的結果會如何!
如果你用另一種方式來陳述:
「我看見這裡亂七八糟的,就覺得很氣餒。」
「我現在不想和時間賽跑了,因為我很累。」
「每當我們必須趕時間時,我就覺得壓力很大。」
當孩子接收到這類「我訊息」(I-message)時,會將它視為形容父母感受的一種事實陳述,因此比較不會引發他們的抗拒心。
如何使用「我訊息」來面對孩子的棘手行為呢?你可以從內在自我檢查開始:這樣的情況會讓你有什麼感受?你有什麼想法與需求?你的身體是否有任何感覺?
一旦你覺察到該行為對你個人產生了影響,便可以坦白地與孩子分享。若你能以誠懇、和藹的態度,表達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孩子就沒有什麼好爭辯了。
現在,你的陳述所激起的是同理心而不是抗拒,這能幫助你和孩子一起合作,因為是他想要這麼做,而不是被強迫。
想想那個零食散落一地的孩子,再次想像你是那個孩子。
這次,父母蹲下來到你的高度,眼睛看著你說:「這些東西掉在地上讓我覺得很氣餒也不高興,因為這樣我就不能好好享用這個房間了。」身為孩子的你有何感受?你會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