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提出「多重迷走神經論」的大師,稱安全感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基石!

1995年,一位小男孩被發現關在狗籠裡長達5年,他被救出後立刻被送往醫院,由於小男孩有非常失控的行為,於是他又被「關在」病床上,就像被關在以前的狗籠裡那樣,每當醫生或護理師想要幫他做檢查時,他會放聲尖叫、丟食物或自己的排泄物,並且死命掙扎。

直到一位精神科醫師來看他,精神科醫師知道小男孩很不安、很害怕,也許還很餓,所以他用非常緩慢的動作靠近他。他先慢慢脫下白袍,再慢慢鬆開領帶,接著再捲起襯衫的袖子,每做一個動作,才靠近一小步,移動時不說話,開口說話時,以小聲、悅耳的語調說話。

這位精神科醫師並沒有得到小男孩對其他醫生或護理師同樣的對待,小男孩最後甚至拿走他遞出去的鬆餅,躲到一邊吃了起來。

當孩子失控時,你該如何讓孩子平靜下來呢?

如果你嘴上說著安撫的話,要他深呼吸,但是你的眉頭緊皺、聲調高亢、身體姿勢讓孩子感到壓力,那麼,那孩子很可能會無法真的聽進你的安撫,甚至可能更緊繃、更失控。

為什麼會這樣呢?

想知道當中的原理,就不能不知道史蒂芬.W.波吉斯博士(Dr. Stephen W. Porges)所提出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這套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神經迴路有評估周遭環境危險或安全的能力,波吉斯博士稱這樣的能力為「神經覺」。神經覺幫助我們根據自己身體的感覺與旁人的聲音、臉孔做微妙的互動,來判斷環境是安全或危險,並啟動不同層次的自律神經系統,做為相對應的反應。這樣的訊息處理和反應,比我們的意識層更快,所以我們往往對這樣的反應說不出所以然。

整體而言,「多重迷走神經論」認為,人類的許多精神症狀、情緒反應,皆來自安全感的缺乏,並且提出讓「神經覺」反向帶給大腦、心智、身體安全感的療癒觀點。也就是說,我們不只可以透過意識、思維來知道自己現在是安全的,也可以透過「神經覺」讓你「下意識感到安全」──這一點是過去在臨床上較被忽略的。

「多重迷走神經論」的療癒重點,就是在此基礎上,利用迷走神經的感覺及動作神經分枝,來啟動社會互動系統功能,達到調節自律神經中副交感神經的活化,以降低焦慮、害怕、退縮的行為,也增進溝通能力。

就前面的例子來說,讓孩子從失控當下慢慢穩定下來的,並不是光對他說你放輕鬆、你深呼吸這樣的句子,而是你本人就要是「穩定、平靜的存在」,因為孩子的神經覺會從你的語調、你的表情、你的肢體動作來判斷他現在安不安全。

波吉斯博士是誰?

史蒂芬.W.波吉斯博士是印第安那大學的傑出科學家,是創傷壓力研究聯盟的創始董事,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精神病學教授、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和馬里蘭大學名譽教授。

他曾擔任心理生理學研究學會和行為與腦科學協會聯合會主席,並曾獲得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科學家發展獎。目前他是「金賽研究所創傷應激研究聯盟」的主任,該聯盟的成立旨在解決改變生活的創傷影響和治療方法。他領導著一個由來自金賽研究所和其他合作機構的合作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的團隊,以記錄創傷對人們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的影響,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來逆轉其影響。

波吉斯博士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再加上多年科學研究的佐證,於1994年發表了「多重迷走神經論」,該理論將哺乳類動物自律神經系統的進化與社會行為聯繫起來,並強調生理狀態在表達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中的重要性。此理論基於對幾種行為、精神和身體疾病中觀察到的症狀調節機制有深入研究,不僅引起了醫療體系的關注,也正在帶動創新治療的興起。

針對此理論,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表示:「多重迷走神經論」讓我們對安全和危險的生物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基於我們自己身體的本能體驗與我們周圍人聲和臉孔之間的微妙相互作用。它解釋了為什麼一張和藹的面孔或舒緩的語調,可以極大地改變我們的感受。它闡明了為什麼知道我們被生活中重要的人看到和聽到,會讓我們感到平靜和安全,以及為什麼被忽視或被忽視,會導致憤怒反應或精神崩潰。它幫助我們理解了為什麼與另一個人協調,可以讓我們擺脫混亂和恐懼的狀態。簡言之,波吉斯的理論讓我們超越了戰鬥/逃跑的影響,將社會關係置於我們對創傷的理解中。

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小孩子的過度哭泣、過動、自閉症,有許多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安全感是我們人生成功最大的基石,而「多重迷走神經論」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從另一角度創造環境或心境上的安全感。

想進一步了解「多重迷走神經論」,請參閱《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