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什麼都要照自己的意思、立即表達真實情感、黏人……當這些身為孩子的本來特質被媽媽否定,我們就很難了無遺憾地長大!

讓我們來想一想年幼的孩子的共同特質,例如:

*依賴他人。
*有需求。
*對挫折的容忍度很低,一切都必須跟自己想的一樣。
*天真無邪。
*發展尚未成熟,技能低下。
*立即表達真實情感。
*尋求親近感與關愛。
*嬌貴敏感且逗人喜愛。

只要不會受到責備,世上各種文化與環境的孩子身上都有這些特質,不是嗎?

那麼,更有意義的問題是:這些特質在我們家裡是不是經常遭到忽視或否定?

若真是如此,這表示「身為孩子」並不會使我們受到重視,使我們受到重視的是「長大成人」。

在我們變得愈來愈獨立、愈來愈有能力的過程,當然需要父母的加油打氣與重視,但是欠缺母愛的人往往只在「變得更獨立」這一點上得到較多支持,而不是因為孩子的天生特質而受到支持;跟滿足我們的童年需求相比,母親(甚至父母都是)更希望我們趕快長大、擺脫童年需求。

有些母親會否定這些較為柔軟的特質,可能的原因非常多。

或許在他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這是個必須盡快跳過的階段,舉例來說,幼時甜美可愛的特質沒有獲得支持的女生,長大後也會難以接受孩子甜美可愛,因為這是在她的傷口上灑鹽;依賴、敏感和其他較為柔軟的特質也一樣。

又或者,小時候遭遇的困難或虐待撕碎了一位母親的天真爛漫,而她將一切歸咎於自己性格坦率且毫無戒心,因此當她的孩子展現脆弱時,她會認為眼前的情況很危險,並因而感到不安。

有的時候,過多的壓力與困難會干擾母親培養這些柔軟特質的能力,但常見的罪魁禍首仍是她自己的童年經驗。此外,如果母親自己小時候被期待快點長大、快點擺脫童年的需求與限制,她或許會對孩子的能力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樣的母親容易憤怒和施虐。

孩子若要自然發展,他必須按照自己的步調成長,事實上,出於被強迫、被施壓的成長只是揠苗助長──

我們身為孩子的特質必須獲得支持,才有機會真正脫離童年。

整理摘自《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