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患者大部分都缺!預防、改善憂鬱和焦慮等精神疾病,千萬不要忽略鎂的奇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2015年全球有超過3億人受憂鬱症及焦慮症所擾。事實上,不只憂鬱和焦慮的人愈來愈多,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高淑芬精神科醫師在2017年發表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臺灣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約有四分之一患有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當中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最常見。然而,不只臺灣,歐美的兒少精神病的盛行率也落在20~30%。

除了心理和社會因素,我們也可能因為缺乏身體所需要的營養而產生一大堆心理症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就是鎂。卡洛琳•狄恩博士在《鎂的奇蹟》中提到:

在一項涵蓋將近500名憂鬱者的研究中發現,那些患者大部分都缺鎂。另外,發表於2016年的〈膳食鎂的攝取以及憂鬱症的發生率:二十年追蹤研究〉,則發現到男性的鎂攝取量和憂鬱症發生率之間的密切關係。

不只成年人,孩子也可能因為缺鎂而焦慮、憂鬱,他們喜歡的食物往往都缺鎂,例如熱狗、披薩、汽水等;此外,孩子們的生活也充滿了各種壓力,像是同儕壓力、霸凌、擔心學業與運動方面的表現、擔心自己的外表、因為青春期造成體內荷爾蒙的起伏、在媒體上接收到負面與暴力的訊息等──事實上,就連利用玩樂團來宣洩精力都可能是一項風險因子。

鎂緩解焦慮和憂鬱的關鍵,在於它是製造血清素的必要元素。血清素是人體內讓大腦「感覺舒服」的天然物質,鎂除了是製造血清素的必要元素,也是大腦和腸細胞釋放及攝入血清素的必要元素。

當鎂的量適當時,人體會產生足夠的血清素,你的情緒是平衡的;當壓力將鎂消耗殆盡時,會產生失控的惡性循環,可能使人意志消沉。

《鎂的奇蹟》還有提到另一份報告:

2014年的〈飲食因素在精神疾病中的角色〉研究報告顯示:「腦脊髓液中鎂濃度低的人,其腦脊髓液的5-氫氧靛基醋酸(血清素的代謝物質)濃度也低,代表缺乏血清素。」相較於控制組,憂鬱情節重大的病人,他們腦脊髓液中的鎂濃度比較低,而且試圖自殺者的濃度更低。該報告的結論是:「缺乏鎂可能導致憂鬱、行為及個性的改變、凡事漠不關心和焦慮。」

缺鎂是憂鬱、焦慮常見的潛在原因,但狄恩博士也表示,缺鎂並非唯一的因素,所以她通常會考慮搭配其他營養組合。由於憂鬱症的影響深遠,甚至可能危害生命安全,因此不難理解醫生會採取非常手段來治療這種病症,問題是,有時候這些非常手段卻不一定能奏效,所以狄恩博士建議,在開藥前先考量有憂鬱、焦慮困擾的人是否有攝取足夠的鎂,十分有其必要性。

更多鎂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從飲食或補充劑攝取鎂,請見《鎂的奇蹟》。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