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是人類的天擇——人類飲食以肉類為基礎的證據

一味的去看古人類吃了什麼其實不夠客觀,還要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吃,將環境因素都考慮進去才能比較客觀的看待事情原貌。

其實,從演化還有一些研究來看,就能得出結果。

如果以百分比來計算的話,在人類馴化植物之前,我們吃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即便以最極端的例子來算,就算撐死了,大概也只是15%而已。

這15%還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吃,相較之下,人類在植物與腐肉之間,還是會選擇後者,這以消化器官來看就能知道,畢竟人類發展出了這麼酸的胃來殺菌,還有能夠處理大量脂肪的膽汁。

也有人會認為,以人類這麼孱弱的身體,應該會選擇最安全的獲取食物方式——挖挖塊莖、摘摘水果,甚至撿個穀物、吃吃樹葉之類的,應該會比較合理吧?

但是,人類的發展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在大腦發展起來之後,人類絕對是屬於頂級狩獵者的一群。

先不談你得吃多少塊莖,以及那些沒有被改良過、又小、又少、又難吃的水果,還有熱量極其低下的葉菜,才能提供你足夠的營養與熱量,而且你也沒有草食性動物的消化系統,能將這些營養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必需營養啊!

其次,在人類的腦部發展起來之後,狩獵可說是非常簡單且輕鬆的事情。

如果沒有接觸過研究與資料,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樣的想法,以為人類狩獵大概就跟打仗一樣悲壯,每次女人送男人出門之後,老公今天回不回得來完全不知道。可能今天出門,經過一場與大型生物的一番血戰,回來的是一群疲憊不堪、傷痕累累、死傷慘重的戰士與獵物。

但事實上,在化石考古研究中,人類其實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武器與戰術——由於人類從四足改成兩足、毛髮褪去、發展出大量的汗腺,而且有著優異的耐力、散熱,加上人數優勢、武器優勢、戰術優勢,所以人類只要驚嚇與驅趕這些大型獵物,接著再不急不緩的讓這些獵物無法休息,很快的,牠們就會在這種戰術下運動到熱衰竭,然後就任人類宰割了。

這也能從當時大型動物的急遽減少得到證實。

所以,你可以思考看看,換成是你,如果有可以到河邊拿矛叉魚、海邊撿海鮮、出發狩獵回來吃烤肉的選項,你還會去吃那些樹葉、塊莖、難吃的水果嗎?

你可以認真的思考,當這些食物沒有改良過品質,你只有生吃、水煮、火烤的選項時,這該有多難吃?

這還不考慮到很多植物吃完後會讓你中毒或拉肚子,而且依照當時的醫療技術,你絕對不會想要面對。

至於動物性食材,你要吃到食物中毒,相對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吧。所以,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哪一種,其實非常好理解的,不是嗎?

即使在今天,沒有受過野外求生訓練的你,一旦突然遇難,在沒有任何醫療後勤補給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在海邊與河邊找海鮮、製作武器與陷阱去欺負小動物,還是會賭哪些植物可以吃、因此蒐集這些植物來吃?

除此之外,吃前者與後者你中毒的機會又分別有多少?相信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很快做出選擇。

即便不談中毒,只談在烹飪與調味條件極其受限的情況下,從兩者各自製作出來的美味來看,反而更容易分出勝負,不是嗎?甚至有很多肉類,其實只要夠新鮮、清潔乾淨,即使是生吃也能有很好的味道。

以人類構造來看也是這樣。很多人抱怨過,為何動物即使不鍛鍊,也能有一身強壯的肌肉與力量,甚至不鍛鍊也不會退化,而人類只要稍微不運動,肌肉就會很快退化。這也是我們發展出這樣的大腦的代價,我們的大腦耗能非常之大,大約佔20%的能量消化,與肌肉幾乎相同。

隨著大腦的發展,我們開發出越來越多不需要依靠力量與體能的生活方式,大腦與肌肉的能量使用優先等級是非常明確的,我們可以不需要太強壯的肌肉,但大腦的耗能卻不能少,而兩者皆為能量使用大戶,所以在可以節能的情況下,我們一定是朝肌肉下去縮減。

在沒有馴化植物之前,要完全依靠植物來供給人類充足的能量來源,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看看未加工前的植物所能提供的熱量就知道了,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主流要大家多吃生菜沙拉與蔬菜來製造「熱量赤字」(指攝取的卡路里少於一天的消耗量〔每日總熱量需求〕,也就是少於維持當天體重所需的卡路里)的原因。

熱量赤字在以前的年代是很致命的,那個時候食物可不是隨手可得,我們甚至沒有保存食物的技術,因此那時還巴不得能在身上多存放點脂肪,以防備什麼時候突然來個食物短缺,才不會出現同類相殘的悲劇。

所以,綜上所述,你應該可以理解,如果不是不得已,我想如果植物沒有經過「加工調味」,而且你是有選擇性的,恐怕人類幾乎是不會去碰植物的,而是會採取全肉食的飲食方式。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