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憲曾在節目中說「憂鬱症是不知足」而引發爭議,精神科醫師說,壓力才是憂鬱症的重要癥結點!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兼臨床醫學科主任李朝雄醫師曾指出,憂鬱症標準嚴苛,是要有壓力相關反應,並有顯著情緒低落症候群,以致影響日常生活達兩週以上,才會診斷為憂鬱症。

憂鬱症被視為21世紀人類三大殺手之一,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稱其為「心理病的感冒」,這般藍色心靈風暴正席捲人類世界,然而,還是有許多人老是不明究裡的在有人心情超Blue時說:「唉呀,那就是他想太多,抗壓性太低了!」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當老鼠也患有憂鬱症時

以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文.梅爾為先鋒的一項實驗中,動物被施予達到病理程度的心理壓力源,結果非常驚人,牠們竟然出現了與人類的憂鬱症非常相似的狀況。

必須說,整個實驗過程雖然聽起來相當變態,而且實際的壓力源可能也不同,但這些研究中通論的取向都是強調動物無法控制的重複壓力源,例如:老鼠可能會被施予長期無法控制、無法預測的電擊或噪音,而且沒有出口。

他們把老鼠放到一個房間,地板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偶爾會有電流出現,而在電流出現之前,會有一個訊號顯示哪邊即將通電。一般來說,那隻普通的老鼠可以輕易地學會這個「主動迴避任務」,並且在短時間內根據訊號移動到沒有通電的那一邊。

但是,對於近期曾遭受重複且無法控制的壓力源的老鼠來說,牠無法學會這個任務。牠不僅學不會應對,相反地,牠反而學會了無助,並出現其他與憂鬱症患者非常相似的特徵,例如對性和食物失去了興趣、在所有事情中感到缺乏快樂。

賽利格曼表示:「根據我們的模型,憂鬱症不是普遍化的悲觀,而是針對自己熟練行為之影響的悲觀。」

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呢?

壓力和憂鬱症常常並存,經歷許多生活壓力源的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敗給憂鬱症,而且陷入第一次憂鬱症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可能在近期中經歷了超過負荷的重大壓力。

長期壓力會在「愉悅」通路中減少多巴胺,當大腦接受到太多壓力訊號時,葡萄糖皮質素的濃度便會提高,一旦過量,它不僅會造成人體內的神經化學改變,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訊號也將受到干擾,並阻礙那個能把你帶往恢復的機制之正常運作,久而久之,你對愉悅的知覺門檻就提高了。

由此可見,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將讓你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憂鬱症,面對這般真實存在的疾病,下次要是再聽見類似的嘲諷言論時,請務必直接在心裡送他們一記超級大白眼,但身為一個有知識又有氣度的人,這時的你在應對上,只要給他們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就行了。

畢竟,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被汪星人咬了一口時,你也不會直接用嘴巴反咬回去吧。

摘文整理 / 壓力:你一輩子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解開壓力與生理、精神的糾纏關係!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