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活在一個大夢裡!看古老的智慧為我們解說,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如何做夢?——四個約定(3)

三千年前,有一個人在一座山洞裡睡著時做了一個夢,夢中的他正看著自己在睡覺。

夢醒後,他在清朗的夜空中看到繁星滿佈,並感覺自己有了變化,接著他聽見自己說:「我是由光所造,由星辰形成。」

他發現人類的覺知只是光在感知著光,而物質則是一面鏡子。每一個物體都是一面鏡子,反射著光,形成種種影像,而夢則是由幻相所構成的世界,它有如煙霧一般,讓我們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面目。

此外,他也發現,大家其實都在做夢,他們之所以無法從他身上看到自己,是因為鏡子與鏡子之間瀰漫著霧氣,而這霧氣是由人類的夢所形成的。

他說:「我是『霧濛濛的鏡子』,因為我在你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但因為我們之間隔著一層霧氣,所以認不出彼此。

那層霧氣就是『夢』,而那面鏡子則是你這個做夢的人。」

*******

人類一直都在做夢。在我們出生之前,人類便已經在自身之外創造了一個大規模的夢境,我們將之稱為「社會之夢」或「行星之夢」。這個夢是由數十億的個人所做的小小夢境匯聚而成。這些小小的夢加起來就成了「家庭之夢」、「社區之夢」、「城市之夢」、「國家之夢」,乃至「全人類之夢」。

「行星之夢」包括了社會上所有的規範、信念、法律、宗教、文化與生存方式,以及所有的政府、學校、社會事件與節日。

我們生來就具有學習做夢的能力,前人也會教導我們如何像社會大眾那般做夢。這個存在於外部的夢有許多規則,因此每當一個孩子誕生後,我們便會設法抓住那個孩子的注意力,把這些規則灌輸到他(她)的大腦中。也就是說,父母、學校和我們所信仰的宗教,都會教導我們如何做夢。

我們運用注意力去學習整個現實世界,學習完整的夢想。我們學到了在社會上應該要有如何的行為舉止;學到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學到什麼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也學到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就這樣,我們學到了所有知識、規範與概念,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應該要有如何的行為和舉止。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學會如何博取他人的關注。漸漸的,我們愈來愈需要別人注意我們,而這樣的需求,有可能會導致我們與他人進行激烈的競爭。兒童會競相博取父母、老師或同儕的關注。「看看我!看我在做什麼!喂,我在這裡!」這樣的需求會變得愈來愈強烈,並持續到成年以後。

回顧孩提時,我們沒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信念,但卻「認同」其他人所傳遞給我們的資訊——那些源自行星之夢的資訊。一旦認同了,就會相信那些資訊,這就是信仰。所謂的「信仰」,就是無條件的相信。

我們小時候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學習。孩子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每件事,進而認同它們,而且深信不疑,以致這套信念系統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整個夢境。其實,我們並未選擇過這些信念,也或許曾經反抗過,但由於我們的力量不夠強大,無法反抗成功。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我們認同了那些信念,並被它們所左右。

這個過程正是「人類的馴化」(the domestication of humans)。透過這個過程,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如何做夢。

在人類的馴化過程中,外在夢境所包含的資訊會傳送到內在的夢境中,形成我們的一整套信念系統。孩子最先學會的,是各種事物的名字,例如媽媽、爸爸、牛奶、瓶子等等。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在家裡、學校、教堂以及電視上,學到如何生活、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可以被容許的。此外,我們也學會了評斷,評斷自己、評斷他人,評斷我們的鄰居。

所以,我們其實就活在夢境裡,一個霧濛濛幻鏡的夢裡!

摘文整理 / 打破人生幻鏡的四個約定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