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認為會說話的人運氣不會差,其實200多年前富蘭克林就說了,以謙遜來表達觀點,獲益良多啊!

文 / 從卑微到偉大的斜槓偉人富蘭克林

為了改進語法的表達,我讀到了一本文法書(我認為作者是格林伍德[Greenwood]),最後兩篇概述了修辭和邏輯推理的藝術,後者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蘇格拉底的辯論法作結,結束全書。我很快就取得了色諾芬(Xenophon)所寫的《回憶蘇格拉底》,書中記載了許多蘇格拉底辯論法的實例。我深深為之折服,並加以效法,揚棄過往所採取的強力反駁與舌尖嘴利,變身成為謙遜有禮的詰問者和懷疑論者。

自從讀了薛福提斯貝瑞(Shaftesbury)和柯林斯(Collins)的著作後,我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懷疑論者,開始質疑我們宗教教義的許多觀點,我發現這一招成了我的王牌,我利用它來反駁對手使其啞口無言;所以我樂此不疲,練習不輟,套話技巧也愈來愈高明而專業,連學問比我好的人都在我的步步進逼下陷入難以脫身的困境,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結果,我就這樣經常贏得了我或是我的辯論主張本來不會贏的辯論。

我持續使用這套蘇格拉底辯論法,但幾年之後,我就漸漸不再用了,只保留謙遜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當我察覺到自己的言語可能會引發論戰,便絕對不會使用「當然」、「無疑的」諸如此類會火上加油的字眼;反之,我會說,「我以為或是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或者,「在我看來或是我認為事情會這樣,是因為哪些理由」;或者,「我猜想事情會是如此」;抑或,「如果我沒弄錯的話,事情是這樣的」等等。

一直以來,當我有機會可以表達看法,來說服人們接受我全力推動的計畫時,這些表達方式助我良多;此外,因為談話的主要目的無非是傳達或獲取訊息、取悅或說服對方,所以我希望那些好心的明智人士不會因為我不容置疑的傲慢語氣,而削弱了他們行善的力量。因為專制獨斷的語氣往往會引起聽者的反感,反而製造對立,無法達成想要傳達、獲取資訊或取悅的目的。

這是因為如果你在傳達訊息時,是採取一種絕對權威的獨斷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感,他就不會全神貫注地聽你說話。如果你希望從別人口中得到改進的意見,卻仍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那些不喜歡與人爭辯的謙謙君子也許會保持沉默不語,讓你繼續與自己的錯誤為伍。

人若秉持這種溝通方式,其實不必期待能夠討聽者的歡心,或是說服別人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說得好:

「教導他人時,不要擺出說教的姿態,提出他人未知之事時,要彷彿是在提醒忘記之事。」

他更進一步勸誡我們:

「再有把握的事情,也要謙虛地說。」

他可能原本是要接下面這一句話,但是,這一句話卻已經與另一句成了對句,讓我覺得不夠貼切─—

「因為謙遜不足,等於見識不足。」

如果你要問,為什麼不貼切?我一定要列出原來的對句:

「出言傲慢者,唯我獨尊,因為謙遜不足,等於見識不足。」

如此一來,見識不足(一個人缺乏見識實在是大不幸)不是在為出言傲慢辯解嗎?如果修改如下,豈不更合宜?

「出言傲慢者,對其唯一辯解,此即謙遜不足,等於見識不足。」

無論如何,關於這點還是交由更睿智的人來評斷吧。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