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醫樹的人
說起臺灣的行道樹史,一般人的焦點多集中於當時的臺北,也就是環繞著總統府附近的道路。其實,臺灣第一條近代行道樹大道出現在臺南,種滿了鳳凰木,在當時又被稱為鳳凰新道。
歐洲自工業革命起,都市文明取代了過去的農耕生活。十七世紀後,歐洲各國開始拆除城牆壕溝,改闢為綠道、園林大道,這股風潮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發展至頂峰,法國的香榭大道便是當時最負盛名的綠化典範。
回到東方,日本邁入明治維新,日本政府也在十九世紀開始陸續派遣考察團觀摩西歐的都市規劃,觀摩的首站便是法國。考察團見識了香榭大道的設計,為之驚嘆不已。回到國內的遣使也開始展開東京的都市計畫。
有趣的是,日本政府大費周章考察了西方的行道樹規劃,最後卻選擇當時的殖民地——臺灣——做為實現地。首先於臺北市的三線道路導入林蔭大道規劃,號稱東方小巴黎。但由於未能確實掌握熱帶氣候的特性,種植計畫反覆出現錯誤,最終以失敗告終。
殖民地政府對三線道路的失敗痛定思痛,決心再度挑戰。於是導入法國技師阿爾方的行道樹規劃要素,如植栽距離、支架等,於臺南的街道施行種植計畫。臺灣第一個近代行道樹大道——鳳凰新道,就這樣在臺南誕生了。
據當時總督府的技師描述,鳳凰木為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原產樹木,廣泛種植於太平洋諸島(時為日本殖民地),因氣候與原產地相近而生長旺盛。鳳凰木的體態高雅、枝葉纖細,被日本政府列為一級樹種。第一批種子自錫蘭島先帶回沖繩育種成功,再移轉至臺灣育苗。之後為了擴大苗圃育苗,於一八九六年末自新加坡領事館取得一批種子後展開育苗計畫。
如今,鳳凰木已成為臺南市的市樹,其導入的歷史過程也著實耐人尋味。走在舊時的鳳凰新道,早已不復見鳳凰木的蹤影,只能遙想當年的街道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