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龔行健帶領台北醫學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攝護腺癌中癌細胞是藉由外來的精胺酸(arginine)來重塑表觀遺傳(epigenetics)全貌,只要不讓癌細胞吸收外來的精胺酸,讓癌細胞粒線體功能喪失,就可「餓死」癌細胞。也就是說,要餓死癌細胞,可先從尋找癌細胞的代謝缺陷著手。
團隊研究論文於2021年4月23日刊登在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從1994年到2004年,抗癌暢銷書作家潔恩.麥克利蘭(Jane McLelland)與兩種具有轉移侵襲性的末期癌症(子宮頸癌、白血病)作鬥爭。
即使受到專業醫師的質疑、怒責、排斥,但她仍利用所學的醫學知識,進行大量研究,並結合運用自然療法、運動和飲食方法,制定出了一個讓癌細胞餓死的金三角配方,同時還研究匯集了獨特的舊藥雞尾酒療法,結果她的癌症消失了,不只讓癌症專業醫師震驚不已,至今更已超過20多年維持著健康狀態。更將她的故事與研究所得,集結成書籍《餓死癌細胞救命必讀聖經》分享給所有人!
她是如何做到的?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餓死癌細胞的金三角理論」。
1924年奧托.瓦爾堡(Otto Warburg)發現癌細胞會改變代謝機制,1931年因為這個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瓦爾堡指出,在有氧的環境下,惡性細胞的粒線體會停止正常運作,而直接在細胞間質產生能量,彷彿返回無氧或缺氧的古代環境。
但經過廣泛研究後,潔恩指出瓦爾堡的理論只說對了一半。事實上,癌細胞為了滿足能量需求,也會加強其他代謝路徑,例如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路徑。這種異常的代謝機制會消耗很多葡萄糖和麩醯氨酸(一種氨基酸),脂質(也就是脂肪)的代謝也會增加,這也是癌細胞會不斷壯大的原因。
整體來說,癌症涉及了基因、代謝和異常細胞的信息傳遞。然而,目前主流腫瘤學卻只關注異常細胞分裂和突變基因,其實腫瘤還有其他面向,比方刺激腫瘤生長的生長因子,例如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顯然都跟發炎和代謝改變有關,如果患者還吃甜食、肉類和乳製品,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癌症是全身性的疾病,從血液就可偵測得到癌症標誌,可見癌症會影響全身,所以我們要治療不只是「腫瘤」而已。
經過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潔恩明白指出,每一位癌症病患都應該拒吃壞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和蛋白質(例如麩醯氨酸),同時服用輔助藥物來截斷癌細胞所需養分,這樣抗癌的效果最好。
為了分享資源,讓其他人可以更容易理解她的「餓死癌細胞理論」,潔恩特別畫了簡單的金三角圖表,列出她所服用的每一種藥物,以及為什麼這些藥物會阻斷癌症所需的養分。
依照潔恩的理論,癌症病患必須斷絕金三角的每一角,包括脂肪、蛋白質和簡單碳水化合物,才可以達成最佳的效果。當癌症的抗藥性越強,就會從攝取葡萄糖轉為攝取麩醯氨酸,如果只阻斷其中一條路,癌症反而會改走別條路。
事實上,癌症有很多燃油管路,除了葡萄糖和麩醯氨酸,還有脂肪酸、醋酸鹽、羥基丁酸、乳酸,因此我們必須知道癌症是靠什麼驅動,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
這個餓死癌細胞的金三角理論,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圖表,卻可以清楚說明她的理論:
● 待匹力達(中風患者服用的心血管藥物)可以阻斷癌細胞攝取核苷酸和其他蛋白質。
● 二甲雙胍(糖尿病降血糖藥)和小檗鹼(營養補充品)會阻斷葡萄糖。
● 洛伐他汀(降血脂藥物)會阻斷脂肪。
潔恩以此來對抗癌症,阻斷癌細胞的營養來源,等到癌細胞處於飢餓狀態時,再給癌細胞發出一記猛攻,包括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呼吸新鮮空氣,服用艾雷克和洛伐他汀的雞尾酒療法。
然後,癌細胞被消滅了!
在分享資源給有需要的癌症患者時,這個簡單的金三角圖表變成了潔恩的模板,並陸陸續續隨時補上想阻斷脂肪、葡萄糖和麩醯氨酸代謝機制的方案。
於是,這張金三角就變成一張「捷運路線圖」,一張全方位的餓死癌細胞作戰圖,可以為各種癌症所用,或者加以改編。
根據這張路線圖,無論你是哪種癌症,正處於哪個階段,都可以找到適合你服用的藥物、營養品和療法,進而餓死癌細胞。可以說,這張捷運路線圖專門是用來打擊有代謝彈性的癌症幹細胞,每一種癌症都有幹細胞,幹細胞會改變營養供給路徑,其中有些路徑特別容易阻斷。
腫瘤有兩套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癌細胞:一是快速分裂細胞,二是癌症幹細胞。兩者天差地遠,所以需要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
「捷運路線圖」不僅可幫助釐清癌細胞的糧食來源,也有助於了解病情。潔恩經過一點一滴慢慢研究,後來補上了很多燃料管線,她很自豪地說:
我看穿錯綜複雜的癌症,揭開其神祕面紗,再也不認為癌症無藥可救。我相信,我該做的只有用適當的雞尾酒療法,來攻擊幹細胞和快速分裂細胞,而每一種癌症的情況都不同,這取決於癌細胞如何「專業化」其代謝機制。
每次遇到剛診斷出癌症的病人,潔恩都會向對方強調,要多管齊下,千萬不要只依賴標準療法,因為這並不足以治療如此複雜的疾病。光是一邊做化療,一邊服用少量二甲雙胍也不夠,千萬不要把任何一種藥物當成萬靈丹,也不要小看癌症的異常代謝路徑。
潔恩在書中感嘆的說,只可惜腫瘤科醫師常犯這種錯誤,一次只使用一種藥物,等到失敗了,也就是癌細胞突變了,再換另一種藥物治療,這根本就小看了幹細胞,以及幹細胞會隨著代謝機制的突變。
但她同時也強調,她也是經過多年研究後,才發現癌症產生抗藥性的真正原因——癌細胞為了餵飽自己,一直在尋找新的燃料來源。由此可見,研發新的基因藥物,只是在服務藥廠的利益,而非病人的利益。
她特別提醒朋友們,治療癌症可不是玩玩的,這個世界很殘酷,關鍵就在於整合療法,而她所建議服用的藥物,幾乎沒有毒性,也有多年安全資料背書,癌症治療絕對要採用整合途徑。
我們在潔恩的抗癌故事中看到了希望,也很高興她無私的資源分享,依照她的金三角理論,不僅要餓死癌細胞,還要阻斷其燃料來源,對於癌症,絕不寬貸!
更詳盡的說明,請參閱《餓死癌細胞救命必讀聖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