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恩因成績不好被母親爆打一下午成揮不去的陰影,遭受虐待與忽視的兒童,需要什麼才能得到療癒?

文/許庭韶諮商心理師

最近迷上看這本書,寫得真的太好了!

創傷類的書,我看了不少,卻很少看到有書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深入淺出的把許多複雜的狀況真實的描繪……寫得平易近人又好懂。常被裡面很多的文字觸動,也更深的理解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一個孩子,以及該如何在這過程協助他們更好的適應!

最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大概是治療師內在的os……常讓我覺得真實的很有趣啊!

更想說說自己與這本書的連結……


《沒有愛,孩子不會長大》

在書裡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治療師與寄養家庭皮媽媽的對話。

皮媽媽照顧了許多受虐兒童,有一天他帶著某個孩子求診,治療師滔滔不絕地用不同的術語解釋壓力反應的生物學,和他說了許多孩子可能會有的攻擊與高度警覺的症狀。

皮媽媽只說:「所以,你要怎麼幫助我的寶寶?」

當治療師建議孩子可以吃藥時,皮媽媽堅定地打斷:「我不會讓我的寶寶吃藥」、「沒有醫生可以讓我的寶寶吃藥!」

這讓在場的人全部都尷尬不已。治療師想解釋,皮媽媽說:「這些話你跟學校解釋去吧,我的寶寶不需要吃藥,他需要有人愛他,對他好,學校和所有的老師都不了解他!」

治療師只好投降,問了皮媽媽都是怎麼幫助孩子的,因為確實這個孩子來到皮媽媽這裡,反而那些發狂暴怒的舉動就消失了。

「我只是抱他和輕輕搖他,晚上他睡到一半被夢嚇醒,在家走來走去,我就讓他睡在我旁邊,摸他的背,唱歌給他聽,他就會睡著了」

「那白天呢?他白天焦躁你都怎麼安撫他?」治療師好奇的詢問。

「一樣啊,我放下手邊的事情,過去抱著他,坐在椅子上輕輕的搖,過一下就好了。」

治療師想到在每個接觸過這孩子的人,憤怒的老師們都拿他不服從與像小寶寶一樣幼稚的行為沒辦法,抱怨他貪得無厭,老愛黏人,治療師就好奇皮媽媽:「他這麼做的時候你都不會覺得沮喪和生氣嗎?」

「小寶寶哭鬧,你會對他生氣嗎?不會啊,因為寶寶就是會那樣啊,他們把東西弄的亂七八糟,哭個不停,我們都還是會原諒他。」

而這一段,也讓治療師在皮媽媽身上學到,其實許多遭受虐待與忽視的兒童,需要身體的刺激。

「不應該依照孩子的年齡與他們互動,而是根據他們的需要,以及他們可能在發育的關鍵時期錯過哪些事。」


書裡的這一段讓我非常感動,其實很多時候,童年遭到忽視的孩子,需要的東西很單純,卻不一定會是身邊的人可以理解的。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買書支持作者,點擊進入優惠購書

我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人長大後,思想複雜了,就忘了最初的單純。

我自己在陪伴許多過往有創傷的個案,帶他們回去看看童年的時候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突然流下淚水說:「我只是想要有人好好抱抱我。」擁抱,支持,相信,似乎對這類孩子來說,已經是最珍貴的東西了。


在看著不同的故事,也慢慢地看到了某些自己的影子。記憶也飄回了過往成長的不同片刻。

我也突然理解,在自己長大的過程中,我也是高度警覺,對環境對人都敏銳到不行,是個很能夠理解他人心裡在想什麼的孩子。大概這也是很重要賴以為生的生存策略。

但是這件事卻讓我無法適應複雜的人際,因為我僅僅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卻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從來沒有人教我,該怎麼去應對。所以大多時候只是跟著本能,戰或逃、僵住或凍結。


小時候不懂事還會選擇去戰鬥(所以小時候很多記憶都在找男生打架),長大一點,反而會想要避離所有的人,只願意穿著黑嘛嘛的保護色(所以國中時常散發一種生人勿近的氣息,還讓同學在跟我比較熟後,才坦言第一次見到我,以為我有在混)。

回想,當時真的很害怕與人接觸後,被拋棄的痛苦,也不願意輕易的讓別人走進自己的內心。

有時也會覺得,自己說的話沒有人會感興趣,所以久而久之,就不說了。


到了大學、研究所曾經有好長一段的歲月,夢到的夢境,都是我遇到了危險,我假裝自己是一個雕像,一動也不敢動,在心裡暗自期待,所有人都不會發現我。或是夢到自己搭上了失控的電梯,躲進了黑暗。


在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似乎僅僅就用這樣的方式守護好自己罷了。


直到在參加了許多心理學的工作坊,穩定的在安定的場域,在溫暖的環境裡浸泡。似乎有些對於人的戒心,才慢慢鬆弛下來,我理解到原來溫柔是這樣,原來人與人之間,可以這麼的貼心友善,然後自己才慢慢變得柔軟可愛。

會去參加工作坊的人大多不是壞人,很多的擁抱,很多的眼淚,彼此相互支持與鼓勵,穩定和善的對待,慢慢一波一波的襲來,似乎也才慢慢讓自己相信,自己也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而這個過程,從自我懷疑自我厭惡,到真心喜歡自己、再到自己也有機會帶給別人溫暖,真的很漫長很漫長很漫長……

回到書裡,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說真的,我覺得不會。

我覺得需要很好的際遇,或是真的很專業的協助,破碎的靈魂,才有機會慢慢的恢復彈性。

我曾經想過,如果我沒有接觸心理學,我沒有遇到一群真心疼愛我的老師、朋友,我沒有家裡穩定愛的支持,很多時候,或許我真的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能夠緩解壓力的人際關係,最主要的特色是可以持久,關係的對象必須能夠讓孩子感到安全,熟悉,而且他們的行為至少是可以合理預測的。」

我很幸運,在長大的過程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穩穩的一直陪著我。我們總是可以在約定好的時間見面,我們可以很穩固的一直相處,我可以在關係中感到一份安全,不會被拋棄。現在也有支持自己的伴侶、懂自己的工作夥伴,在這些一個一個篤定的關係中,讓自己慢慢好起來。

同時最該感謝的也是自己,感謝自己願意去讓這些暖意進來照料自己。


同時阿,儘管當下覺得會很久很久的關係,有時也會有遭遇不測的時刻。所以,我學到的是,千萬不要讓資源只有一個。

如果內在有傷,不如也練習善待身邊的人吧。

在需要的時候,我們都有適合的池子,可以浸泡。哪怕只是當下的緩一緩,總算也是有點能量繼續走下去。

說了這麼多,最後真的誠摯大力推薦這本書,或許,我們也都能從書中的故事,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式,慢慢的讓自己好起來。也能真的去理解,我們該怎麼陪伴,這群受苦的孩子。

(本文摘自 許庭韶諮商心理師 之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ATITCNLP/photos/a.2032013280367444/3033649136870515/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