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曾說:「減輕疼痛的適當方式是從內心著手,而不是透過感官的刺激。」說明現今有很多人都認為只要物質生活能獲得滿足,事情就可圓滿解決,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物質享受雖然可以讓身體感到舒適,卻不是心靈上的舒適。由此再進一步闡明所謂的快樂與幸福,都是先從微量的物質享受開始,之後應再從內在精神上去培養建立。
這個觀點與魯道夫.史代納所陳述的義理如出一轍:「我們眼中的歡愉只是一種手段,使我們得以為了成就世界而成為崇高的存在。」其在《秘修學徒的高等靈性修練法門》中的解說如下:
內在體驗是窺見外在世界瑰麗容貌的唯一鑰匙,當我們旅經汪洋時,根據以往內在生命的發展,即決定了當下是否只有屈指可數的內在體驗與靈魂產生共鳴,或是能感受到深埋於世界靈魂中的永恆語言,並得以解開神秘的造物之謎。
為了與外在世界建立起意義深長的關係,我們必須學著與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共事。我們身邊的世界無處不是神的光芒,但我們必須先體會自我靈魂中的神性,才能夠揭露遍布於我們身邊的恩典。
如果我們只尋求享樂,消耗著一個又一個感官印象,必然使我們的認知能力變得遲鈍。但相反的,假如我們讓歡愉的經驗替我們揭開了未知,必然能培養與鍛鍊認知能力。為此,我們必須讓歡愉(的印象)在心中迴盪,並且拒絕進一步沉浸於其中(新的印象),同時與過去樂於享受的內在體驗一同吸收、消化。
我們在此將面臨極大的挑戰,而且伴隨著巨大風險,如果不持續精進內修,我們可能會換來反效果,並全然浸淫於樂事之中。
我們不該低估等待我們踏入的誤區,必須奮力突破招引靈魂的誘惑之手,因為它們會加深我們對自我的執念,使我們從此深陷其中。
身為學徒的我們,背負著敞開自我迎向世界的使命。也由於我們只能透過感官印象觸及外在世界,所以必然會尋求外界的歡愉,假如我們變得對樂事無動於衷,就好比無法從大地中汲取養分的植物。另一方面,假如我們駐留於純粹的歡愉之中,等於封閉了自我,縱使我們可能保有對自我的意義,但對世界而言已經毫無價值。無論我們如何活出自我、多麼悉心培植自「我」,終將被世界所割捨,因為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沒有生命。
作為靈修學徒,我們眼中的歡愉只是一種手段,使我們得以為了成就世界而成為崇高的存在。歡愉感好比傳信使者,向我們傳遞世界的訊息,在我們收下其所帶來的教誨後,就該開始精進內在,但目的並非將我們所學堆積成私人的知識寶庫,而是要將廣博學識為世界所用。
如果我們希望達成目標,永遠不該違背在靈性科學中,同為各大學派所教導的基礎規範:只為了豐富所知與累積自我所尋得的見解,會使得你偏離正軌,而為了成就崇高人性與推進世界所尋得的見解,則將使你邁步向前。我們必須奉行這條基本法則,也只有將其視為人生的指導原則,我們才能真正自詡為追求高等知識的學徒。
這項靈修真理可以如此歸納如下:
無法成為理想的見解,將會扼殺靈魂中的力量,若能夠成為理想的見解,便能在心中創造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