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5月起,臺灣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施打疫苗成為避免被病毒感染,並降低重症化的自我保護重要解方之一。
不過,我們也都知道,疫苗不是萬能的,也有副作用,雖然現在生產技術已經愈來愈成熟,但仍然沒有人保證一定安全。此外,有慢性高危險疾病一族(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等),平日的生理代謝本就不好,不論是否施打皆有危險。
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暨自然醫學健康照護中心院長羅仕寬醫師在《咳嗽警報》曾提出一些保養建議給有需要打疫苗的大眾,不論是COVID-19疫苗、流感疫苗、兒童的預防接種……等等,都可以做為基本參考。
整理摘自:《咳嗽警報》,羅仕寬/著
如果你選擇接種疫苗,我在這裡提供一些建議,讓你與孩子能更安心地接受疫苗的保護。
⑴維持腸道健康
能吃、能喝,有漂亮大便。我發現幾乎所有在施打疫苗後出問題的病人,本身都有毒素堆積與腸道不健康兩大問題,這兩個問題總合起來就是──毒素中毒。此時,注射疫苗就如炸藥點燃了引信,可能因此在疫苗接種者身上引發各種潛伏病痛。這是因為毒素已堆積到超過身體自身的排毒能力了──再怎麼吃藥打針,如果未能處理好體內的毒素問題,一定會事倍而功半。
⑵接受疫苗前,沒有各種急性病症
尤其不能發燒,為什麼呢?因為發燒就代表身體現在有發炎反應,必需先找出原因並加以解決,疫苗是去(減)活性病毒,會造成身體產生抗原抗體的免疫壓力,即使只有一點點發燒的身體也不適合再接受疫苗。此外,精神情緒也必須維持良好平和狀態。一定要符合此項標準,否則請務必延後施打。
⑶多喝水、多吃蔬菜、多喝果菜汁
讓身體保持高標準排毒條件,以應付疫苗的突來衝擊,此外,也可以多吃些香菜、蔥花、海帶、紫菜與味噌湯,這些都是很好的助排毒食材。
⑷避免降低免疫力的行為
注射疫苗後,人體的免疫力正被減毒病毒攻擊,暫時處於不正常的狀況,在接種疫苗後的一星期左右都應戴口罩、自我隔離少出門,尤其應避免去擁擠的室內公共場合;也不要淋雨、著涼、暴飲暴食、飲酒、熬夜等,直到疫苗所期待的抗體製造出來,免疫力提升後才可以恢復以往作息。
其實,施打疫苗的禁忌對象以及可能的危險都有打印在疫苗包裝說明上,但鮮少有人去看, 只會在出事之後才拿來檢視,所以我才將範圍擴大做出以上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