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一條空間通道,這條通道起始於人體密室(即子宮、精囊所在位置),達至松果體(pineal gland,位於兩眼眉心中間,腦部下視丘之處)。(請參閱〈一條靈性覺醒的大道〉)
我透過修練,內觀到密室裡存在一個平行於地面的橫向太極S軸,這是腹肌力、人的整體動量,可以維持身心能量的穩定平衡。而松果體和天門(百會穴的位置)之間,存在一個縱向太極S軸,可以幫助密室到松果體之間的空間通道保持穩定。
守中樞,讓螺旋鏈與垂直鏈循環暢行無阻
如何才能讓修練努力不懈地精進下去?這是很多修行者心裡想問的問題。
正所謂:凡事都應該建立在基礎之上。所以,比努力修練更關鍵的是,如何將密室與大腦松果體連結成一個空間通道,並讓心和腦、腹部同步與諧振,自然就能產生最大的能量,並約束、收攝、凝聚於自己所設定及建構的空間通道內,進而帶動實現身心合一,處於一種舒暢的狀態。
無論是醫學治療、養生方法和修練過程,都要貫穿一個基本的思想——「中樞」概念。所有能量都必須繞著中樞空間通道不停運轉,因此,守住中樞軸,守住空間通道的起端和目的端,使縱坐標軸、橫坐標軸穩定住了,密室能量便能進入活化狀態,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運行。
此上行走的是任脈經絡中的路線,寬度是任脈左右各寬出2吋,從會陰向上運動,經過肚臍、膻中,呈螺旋運動地朝向松果體前進,在到達百會時就轉而往下;下行路線走的是經絡脈外空間的路徑,任脈的內壁、脊柱的前方,這股能量會在瞬間從後腦勺以垂直向下墜的態勢,快速流通到後背部,經過大椎(第一塊胸椎骨處)、夾脊(膻中穴正後方)、命門(肚臍正後方)後,再由會陰注入,最終返回密室,如此周而復始進行著循環。
當橫向太極與縱向太極建立了空間通道,就會形成以螺旋鏈與垂直鏈循環為基礎的氣旋,環繞於空間通道中,這同時也是對人體肌肉核心群的訓練,但是對心、靈魂和內在更高的意識來說,亦是它們彼此之間的信息通訊、能量磁場相輻射的一個空間通道。
不可思議的醫學能量
從能量角度來看,螺旋鏈就像是能量的漩渦,環繞著我們的任脈向上,而兩肺位居螺旋鏈條上方,相當於呼吸肌群。當肺部壓力太大,承受過多風寒濕燥暑之邪氣的壓力(也就是俗稱的上火),這時能量會積聚,然後螺旋鏈的運轉速度就會慢慢降下來,造成螺旋鏈動力不足,使得螺旋鏈能量無法繞著身體中軸空間通道運轉,無法為身體提供穩定與力量,同時也會間接影響垂直鏈向下流動的動力,螺旋鏈與垂直鏈之間的連結能力就會降低了。
現代人不論工作或在家,都是長時間坐著又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以至於造成垂直鏈在後背部的流動速度緩慢,缺乏垂直鏈能量流動性帶來的動力,使得腰背部疼痛,然後又因為橫向太極S軸的骨盆底肌群缺乏動力,連帶間接影響螺旋鏈向上環繞的力度。
所以,不管是螺旋鏈向上運動,或是垂直鏈在後背部的流動速度趨緩下來,都會造成呼吸肌群、骨盆底肌群動力不足。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強化兩肺細胞的活力和開(吐)合(吞)頻率,就能排除肺部因風寒濕燥暑之邪氣所造成的能量積聚問題,而當螺旋鏈條上方壓力降低了,自然就能提升螺旋鏈向上運轉的速度。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減輕腰背部壓力的方式,具體方法是強化兩腎細胞的活力和開(吐)合(吞)頻率,借力使力,藉助在後背部流動的垂直鏈能量,讓這股能量順勢循尾閭(尾骨末端與肛門之間)前進,從會陰返回到密室時,自然會成為螺旋鏈向上運動的一股動力。(請參閱「再造乾坤功法」)
只要呼吸肌群、骨盆底肌群的其中一方,能夠使人體核心比較能出力,自然可以在核心肌肉群的上端、能量出口的前方,刺激螺旋鏈從起端(密室)加速向上環繞的速度,或者在核心肌肉群的下端、能量入口的前方,刺激垂直鏈從目的端(松果體)加速向下流動的動力,也就是從上端刺激密室,從下端刺激松果體,只要啟動起端或目的端的任何一方,都能幫助兩端之間的連結能力。
因此,在靜坐時,我們通常傾向保持上焦(心肺頭)清明,以確保氣血能量流通,就能夠維持高頻、純淨與清澈的狀態,更有益於靜坐境界的提升。所以,靜心不是單純的鍛鍊心就足夠,應該從密室的空間高度,專注探索出一條與松果體共生息的一條路徑,以強化螺旋鏈與垂直鏈的能量循環和互動關係。同時,無論治病、養生、修練,都要讓身體的能量運行形成一個慣性運動,而能規律地環繞著任脈向上、後背部下行。有了螺旋鏈與垂直鏈慣性作用所凝聚的力量,自然能獲得內心清靜、心靈的開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