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當然,不會。
這是一本講解創傷PTSD症狀如何在重大壓力下影響身心發展,又該怎麼療癒的書,以孩子為案例。
對孩子而言,什麼壓力其實都還好,他們初生之犢、韌性夠,但唯一死穴是「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沒有照顧者的情感照顧,孩子的身心會停止成長。
在書的前面六章裡,四歲被性侵的女孩、三歲目睹母親被殺的女孩、在邪教教主主持的恐怖莊園下的孩童、情感上被疏忽而導致生理停滯的四歲女孩(只有12公斤)和因此忿怒不平的男孩長大後變成反社會的殺人兇手,最後一位是在狗籠被養大的男孩……他們的共通點是,沒有足夠照顧力的大人讓他們可以依靠、學習、得到保護、得到被愛,指的就是沒有夠好的依附關係,所以受到創傷的孩子不會復原,然後惡性循環扭曲發展。
沒關係,還好遇到作者,多數人回到好的發展與生活。
PTSD簡單來說,是在重大壓力下,被壓垮的身心以扭曲的生存方式撐過當下繼續存活的自動選擇。然而,這套扭曲的方式被神經系統記憶與學習,杯弓蛇影、看到黑影就開槍,即使已脫離險境,但心理還留在當時(內在孩童沒有長大),仍然時時謹慎。
孩童的心跳理應七十,但他們平常卻是保持一百(外表冷靜,生理卻像鴨子划水戰戰競競);被性侵的女孩以為所有的男性都要她的身體,主動脫對方褲子;目睹死亡的女孩平常乖巧卻在聽到電鈴聲、銀製餐具就變了一個人哭個不停;被邪教洗腦的孩童對救他們出來的人說:「所以,你準備要殺掉我們了嗎?」讀這些故事時實在心疼與哀傷。
PTSD造成的影響,不僅是心理,也阻礙了生理,讓孩子整體不再發展,人生不會前進,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愛我的人,我活著做什麼?」但也不會去死,因此苟活著,如驚弓之鳥活一天算一天。

我覺得這本書的理念與設計很棒,作者每篇都有案例故事,說明何謂「創傷知情」的理論與機制,然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怎麼跟眼前這個受傷的孩子相處?」
一週一小時的諮商?別傻了,我也不信。諮商只是其一而已,對孩子來講,真正有效的治療是「友善的環境」,只要持續、固定的愛與被愛,孩子終究就會復原(到一定程度);而且治療不是只是諮商室,在第一章故事裡,作者(精神科醫師)面對孩子時,發現她家裡貧窮,單親媽一打三,要工作就顧不了小孩,回家又怎麼專心照顧孩子呢?他下班後發現在大雪日子裡他們在等好久才會來的公車,天氣又冷,常常也因這樣諮商時間遲到……
作者想著,對那孩子諮商,但那背後是怎樣的一個家庭?沒有支持孩子的大人,光治療孩子也是無效,大人也不是故意不照顧孩子,而是生活困頓就只能這樣,生活品質與心理發展息息相關。作者最後決定,主動提議幫忙,開車幫他們購買日用品與返家,協助把重物拿上樓,然後道晚安離開。從那小公寓裡,他更清楚了孩子和她家人所面臨的困難,瞭解的程度比任何現場治療得到的還深刻。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助人工作者或有興趣理解創傷作用如何影響身心的人閱讀,內容深入淺出,故事又很吸引人,彷彿跟著作者一起探索、思考:「一個孩子怎麼會這樣?」不是診斷,而是關心,想著我們真正能做的是什麼。
作者也會向其他非專業的人學習,只要有效就虛心向學,如一位寄養家庭媽媽就跟作者說──
「那套理論去跟學校解釋吧!」
「我做什麼?我只是抱他和輕輕搖他。半夜他被夢嚇醒,我就睡在他旁邊,摸他的背,唱歌給他聽,他就會睡著了;白天他焦躁的時候,我就放下手邊的事情,過去抱著他,在椅子上輕輕搖他,過了一下他就好了。」
「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寶寶,只是羅伯特七年來都是這樣。」
作者擅長領域是神經科學,唯一比較難懂是神經作用的介紹,我個人是覺得還好,讀過生物學就可略懂,不然跳過也沒關係啦。
(本文摘自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之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sn094545/posts/163039701716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