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身為人父人母,不妨在房間做以下這個小小實驗:
選擇一個小朋友在其他房間的時候,單獨一個人坐在房間裡,閉上眼睛,什麼事都不做,深深地做五到十個呼吸。
就這樣靜待十分鐘,並細細察覺:你的念頭被什麼拉走?
你一定會感到訝異,原來動搖你念頭的人事物這麼多,在這當中,將你的心拉離房間的,孩子絕對占有大部分
這幾年來,我觀察過許多身為父母的個案、學員、義工及參拜無極瑤池金母的善男信女,有絕大多數我認識他們時,他們的小孩才讀國小,至今已長大進入國中、高中就讀。我發現到,有人一心鑽往靈修之路,每次出門時,總不顧孩子(就算已經長大了)的意願,就拉著他們一起來母娘道場──縱然孩子在教室裡滑手機一整天也無所謂,只要孩子沒有離開他們視線就好。
我有一位認識多年的個案,想請示無極瑤池金母她對小孩的憂慮,以及小朋友與她之間緊繃的母子關係。其實不用問無極瑤池金母,這麼多年來,她不論到哪裡都把小孩帶在身邊,她寧可小孩整日擺著一張臭臉滑手機,也「不敢」讓他假日一個人在家──就算她孩子已經上國中了。
孩子的發展是依照他既定的輪迴軌跡,出身名校的小孩未來未必飛黃騰達,後段班的孩子也有可能躋身自行創業的行列,孝子不一定集父母的寵愛於一身,擔憂孩子的未來更無助於教育……。對於這一串反問,相信你多少都會點頭認同。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該如何取捨?還是先回頭問問自己:在教育中,我給彼此多少的彈性與自由?與孩子相處時,多留一些思考與獨處空間,彼此才能裝進入更多的智慧。
如果你要問我如何教育現今的下一代,我反而會覺得應該把養育兩字改成陪伴,你只要順著他的人生去走,當小孩遇到人生的盲點與瓶頸時,自然就會回頭來請教父母,反過來想,如果小孩寧可一意孤行也不在意父母的看法,或許該檢討的不是小孩,而是過往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