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也不斷在問的問題:受傷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受傷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我當然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呀!

讀了這本書,我的許多困惑得到解答了——每一則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受虐兒童的身心發展與協助之道。

就直接說結論吧!

要幫助成長過程中遭遇到許多不堪經歷的孩子成長與復原,最重要的關鍵,便是創造「穩定的人際連結」。

也就是,在這些孩子身旁,需要有著一位或多位成人,長期陪伴著他們。而這些陪伴關係必須是溫暖、反覆且可預測性高的——這就是所謂的「穩定」。

你或許會說:「這個觀點,我早就知道了!」

對!心理、教育及大腦科學發展至今,這樣的觀念許多師長都有,但是,究竟如何「穩定陪伴」,卻是一大學問。而且,想做到「穩定陪伴」,絕非容易之事。

過去,我常有機會至一些兒童或青少年安置機構提供心理服務。有些社福機構會要求裡頭被安置的孩子,稱呼生活照顧者或教師為「媽咪」(因為以女性居多),目的在幫孩子們營造一個類似家庭的溫暖環境。

這些孩子來到某個安置或收容機構前,常常幾經波折,在多個機構或寄養家庭間流動。有個孩子告訴我:

「來到這裡前,我已經待過3、4個寄養家庭,時間或長或短,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又得離開這裡。」

我很心疼這些孩子;但我看到更麻煩的問題。

一年間,安置機構中與我接洽的人員,往往會換個好幾次。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們的「媽咪」,一直在變動。

就「穩定陪伴」而言,這並不利於孩子,若沒處理好,很可能為孩子複製了受遺棄的經驗。問題是,社福機構中的社工或輔導人員流動率大,根本就是公開的秘密。

為什麼流動率大?

因為不堪負荷——既要處理安置兒童曾不出窮的行為問題,還得面對多如牛毛的行政或業績要求,更慘的是,勞動條件之差,再有理想抱負的助人者,也待不久。

也就是,「穩定陪伴」本身是一件相當耗神費力的事情,若助人者在心理上或經濟上又沒有被妥善支持,不堪負荷下選擇離去,也是自然的。

因此,關於照顧者本身良好的人際連結與社會支持這件事,在心理助人領域,還有待努力——培理醫師的這本著作,也不斷點出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可說是經典之作,十幾年前已是兒童精神及創傷治療領域必讀的聖經。如今再版,內容更加豐富,值得心理助人者品讀。

當然,你若是與兒童或青少年工作的醫師、教師、觀護人,甚至家長,我都邀請你把這本書找來研讀一番。

於是,當你在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惱人問題時,會開始採取新的觀點,而具備「創傷知情」的概念。擁有正確的知識,穩定陪伴的效能,便能有效提升!

(本文摘自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粉絲專頁之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702842653149481&id=600561660044258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