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實,也是幻象--7大脈輪和你的7重身分

每個脈輪都與一個特定的身分相關,這些身分會隨著我們在生活中的成熟逐漸顯現。每個身分都包含著前一階段的身分特質。

這些身分可以被看作隱喻的衣服層次,用來掩蓋我們內在的靈魂。擁有衣服並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服裝穿搭,然而,如果我們認為衣服就是自己的真實身分,並且從不脫掉它們,那就會成為問題。

脈輪身分可以是正面或負面的,可以是解放的或限制的。它們同時是真實的也是虛假的。真實之處在於它們是實際存在的一部分;虛假之處在於它們不是我們的全部。

第一脈輪──身體身分

我們的第一個身分層次被稱為「身體身分」,它的功能是自我保護。在這裡,我們學習認同自己的身體:當我的身體餓了,我就是餓了;當它疼痛時,我就是疼痛了。身體掩蓋了無形的靈魂,但同時也顯露出靈魂的形狀和表達。當我們認同自己的身體時,就認同了靈魂在物質形式上的表達,以及它的物質特性,像是男性、女性、年輕、年老、胖、瘦、健康或疾病。

身體認同是處理物質世界所必需的。如果我意識不到自己無法抬起重達五十公斤的紙箱,可能會嚴重傷到自己的背部。如果我意識不到自己餓了或需要休息,長期下來可能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健康。沒有這種身分,就意味著與身體脫離,並與物質世界脫節。

第二脈輪──情感身分

在身體的表面之下,情感在翻騰。情感就像是我們感受的外衣。當我們經歷強烈情感時,就感受到生命力,並往往與涉及的感受產生認同。甚至我們的語言也表達出這種認同:「我很生氣」或「我很害怕」;在某些語言中,則表達為「我有恐懼」或「我有憤怒」。這種身分表明訴說著「我感受,故我在」,無論我感覺到什麼,我就是什麼。有些人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認同他們的自我感。

因此,第二脈輪是我們的「情感身分」,它的功能是自我滿足。情感源自於我們的身體身分,並帶來了額外的維度。我們必須要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才能感受到我們的情感,並學習解讀它們所傳遞的訊息。情感身分擴展了身體的體驗,賦予其深度與質感,並將我們連結到世界的流動中。

第三脈輪──自我身分

在第三脈輪中,我們認同自己的意志、行為和行動。在這裡,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力量去選擇自己的行動及其後果。這就是所謂的自我(Ego)身分,傾向於自我定義

這種身分表明:「我即我所為。」當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或完成困難的事情時,就會對自己感到自豪;當我們犯錯或失敗時,就會認為自己很糟糕。我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就是身分的表現。自我身分源於身體身分和情感身分,可以被視為「內在執行者」,負責執行我們的意圖。這是最常掌控著我們的身分層級,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它只是一個中層管理者。

第四脈輪──社會身分

在第四脈輪,我們創造了社會身分,也稱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為了與他人互動而創造出來的人格,它是自我所允許浮出水面的部分,有別於我們的陰暗面(陰影)。我們的社會身分可能讓我們扮演著強迫性助人者、迷人的愛人、取悅者或娛樂者等角色。在家庭中,我們可能扮演迷失的孩子、英雄、乖乖女或叛逆者的角色。最初,我們的自我概念建立於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例如,我們是受歡迎的還是被排擠的,是受人仰慕的還是被批評的,是被愛的還是被拒絕的等,主要透過我們的關係來認同自己。隨著我們逐漸成熟,這個身分轉變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服務他人的角色,或者我們如何學會給予與接受,並擁抱一個超越自我導向的世界,而這也成了我們自我接納的基礎。

社會身分以自我為基礎,但不斷超越自我中心的需求,擴展到對他人的關注與包容。當我超越自我身分,更關注他人時,我的社會身分就會顯現出來。然而,我如何向他人展現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在的自我力量。

第五脈輪──創造性身分

第五脈輪是我們創造性身分的中心,在這裡我們認同自我表達,無論是我們所說的話還是創造的事物。起初,我們透過自己所做的承諾來認同自己的話語。我承諾了婚姻,基於這個承諾,我成為一位妻子;當我承諾寫一本書,便成為一名作家。在這個身分中,我們透過行動來兌現自己所說的話並對其負責。透過我們的創造力,我們將自己定位為藝術家、教師、企業家、政治家、母親或父親(我們也可能認同於自己的錯誤與失敗)。由於我們有能力貢獻自我,這個創造性身分便向外擴展,並回饋給更廣大的系統。

隨著這個層次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更大的可能性,從人類文明的偉大作品中汲取靈感,也從英雄、聖人、詩人和畫家的感人故事中得到啟發。

當我們融入周圍世界的創造性流動時,便開始認同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們對更大系統的個人貢獻的實現,在理想情況下,它會引導我們不斷擴展意識,最終超越個人自我,進入超個人自我。它的基礎是一個健康的自我、社交自信與對他人的同理心。

第六脈輪──原型身分

在第六脈輪中,我們擴展到原型身分,將個體的「我」轉化為某種超越個人的存在。我們的個人故事被視為更大故事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因為母親得不到支持而經歷了不良的母性關係,就會承載著「母神降級」(即母性原型的喪失)這個更大故事的一部分。母親所缺乏的力量,正是千百年來被剝奪的女性力量,也是從母性原型中剝離的力量。而那些經歷冷漠父親的人,則承載著工業革命這段更大的歷史故事,包含了失去權力的父親被帶離家庭,以及遠離的父神原型。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生命主題出現在童話、神話、電影和新聞故事中,便擴大了對自我的理解。我們在更大的系統中體驗自我反思,意識到自己是更大一齣戲中的參與者,乘風破浪並隨著文化潮流的起落前行。隨著我們在這個層次的成熟,將會有意識地擁抱對自己有意義的原型符號的進化。若我們發起一場保護古老森林的運動,那麼所做的不只是拯救樹木,還為了更大的原型理想做出貢獻。

第七脈輪─宇宙身分

在頂輪,我們來到最終且最大的身分:宇宙身分。當我們的意識不斷擴展,我們的身分就可能變得更宏大。當我們意識到宇宙的浩瀚規模時,就有機會超越自身狹隘且受限的世界,並認同整個宇宙。我們從認同較小的自我狀態,提升到認同所有生命、認同所有創造物都是一體的。在東方哲學中,這是真正認識自我的基礎,即認識內在神性

脈輪層次從只著重於個體的身分(就跟我們的身體一樣獨特),逐漸朝向普世的共同性發展。在頂輪的最外層,個體性被超越,並融入到更大的神聖領域中。頂輪、冥想以及大多數靈性修持的目的,都是在突破對較小身分的依附,以達到與宇宙合為一體的覺悟。這並非在否認較小身分的真實性,只是意味著我們將這些身分視為整體的一部分。

加入好友

書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