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例如,你正坐著的椅子蘊含了足夠的能量,能有效地將你抬離地面46公分,並能持續地支撐下去。而想法則是心智能量的表現形式、精神的火花,它激發心智及一切與其接觸的事物。
想法不像椅子、頭髮或棕熊那樣具體,但它確實存在,因此也具有形式和能量。
作為被創造的事物,想法必然有其源頭,這個源頭卻無處可尋。換句話說,想法的源頭與所有被創造物的源頭相同。想法來自於戴維.玻姆所稱的「隱秩序」,來自於「虛空」(void),也就是「無物」。
事實證明,揭開想法的源頭對於人際關係、財務成功、身心健康,甚至情緒健康,都具有明確且極為正面的影響。而我們只需要擺脫能量/物質的束縛,體驗其背後的真相。
你曾將想法耗盡過嗎?我想應該沒有。
關於想法,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從我們的第一口呼吸到嚥下最後一口氣,想法一直存在。如果想法是能量,而我們從未耗盡它,那麼合理來說,想法的源頭是一個取之不盡的能量供應源。
只要我們能夠直接接觸到想法的源頭,便能獲益良多。
以下的練習將為你帶來一種新的體驗!
練習——停止想法
舒適地坐好,閉上眼睛。
注意你的想法,隨著它們飄流到任何地方,只要觀察它們來來去去就好。在觀察5到10秒之後,問自己以下的問題,然後保持高度警覺,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你要問的問題是:
我的下一個想法會從哪裡來? 發生了什麼事?當你等待下一個想法時,你的想法是否有片刻的停頓?你是否注意到有空隙?介於問題與新想法之間的間隙?好的,現在重新閱讀指示,再做一次這項練習。
你是否注意到想法中的一絲猶豫?在兩個想法之間的停頓?
如果你在提出問題後立即保持警覺,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智正處於等待某事發生的狀態。《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說,這種經驗就像一隻貓在盯著老鼠洞一樣。你是清醒的,在等待,但在這個間隙中沒有任何想法出現。
或許你聽說過,摒除雜念需要多年的艱苦練習,但你剛剛在短短幾秒鐘內就做到了。
請再做一次這項練習。閉上眼睛,做2到3分鐘;大約每隔15秒,就用原本那個問題問自己,或是用其他問題來取代,例如:「我的下一個想法會是什麼顏色?」或是:「我的下一個想法會有什麼氣味?」問題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專注。當空隙出現時仔細觀察它;當它消失時,就尋找它。
專注能揭露空隙(想法之間的間隙)之所在,這個空隙就是想法的源頭。它可能很短暫,但一定存在。而當你定期覺察到這個心智的停頓,它就會開始在你身上發揮神奇的作用……
心智的所有想法都來自於那個「無物」,你可以重複「停止想法的練習」來驗證這一點。
當你停下來思考這一點時,會發現這簡直是個奇蹟。每一個新想法都是創造上的奇蹟,而它來自「無物」,所以,「無物」必定不是真的空無一物,那個「無物」裡一定有些什麼,否則它不可能產生想法。
